• 全国 [切换]
  • 二维码
     联首网-孪生数字城市企业网-元宇宙企业网

    扫一扫关注

    当前位置: 首页 » 行业资讯 » 创业故事 » 正文

    我亲身经历的创业9大坑

    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22-11-01 15:49:25    来源:undefined    作者:147小编    浏览次数:2    评论:0
    导读

    我是2017年离开体制成为一名创业者的,在2017年之前,我一直是体制里的一个佛系的投资人,投过一些项目,也陪过几家创业公司,但未曾深度参与具体过程。这3年来,我手上有过很多的关联项目,有些深度参与,有些浅度参与,有些赚了点钱,有些反倒惹了一些麻烦,但无论如何,在这个过程中,我得到了很多的经验教训。今天我把

    我是2017年离开体制成为一名创业者的,在2017年之前,我一直是体制里的一个佛系的投资人,投过一些项目,也陪过几家创业公司,但未曾深度参与具体过程。

    这3年来,我手上有过很多的关联项目,有些深度参与,有些浅度参与,有些赚了点钱,有些反倒惹了一些麻烦,但无论如何,在这个过程中,我得到了很多的经验教训。

    今天我把这些自认为收获到的宝藏无偿分享给你。

    打开凤凰新闻,查看更多高清图片

    很多人创业是出于以下三个原因至少之一:

    1.当老板感觉很牛逼;

    2.当了老板可以不被管,上班更轻松;

    3.当老板可以不被剥削,赚来的利润都是自己的。

    一开始当老板,的确感觉很牛逼,比如原本有些人是在公司里被人吆喝来吆喝去的,突然招了人就觉得可以摆摆谱,心理上得到了满足。

    出去外面都是某总开头,非常有面子。

    但很快这种虚荣就会被习惯消磨掉,取而代之的是“员工工资”、“房租”等具体压力,心态上也从“嘿,无风无浪又一天”变成了“看到员工闲就觉得在往外抠自己的钱”,处于焦虑状态的时间段越来越多,有时甚至会睁着眼睛到天亮。

    老板的工作时长往往是超越员工的,而所谓赚来的利润都是自己的,也是在“赚”的基础之上。中国的大部分老板在年景还行的时候,一年收入差不多就是一线城市打工收入,但在年景不太行的时候,是往外掏钱的,这时候你会觉得做个“到点下班、定时拿薪的员工”可真爽。

    所以员工有员工的不爽,老板有老板的不爽,如果你创业是想感觉牛逼,想上班轻松,想可以剥削他人,那你肯定想错了,这种创业心态遇到现实冲突之后,失败概率会很大。

    我曾经觉得自己一杆枪就可以打天下,因为我可以兼任我的创业项目中的任意角色。

    你看,我最初的创业项目是蚂蚁私塾,我自己是解读者,提供了核心价值;我有钱可以养团队;我有能力帮用户审核和筛选能进入平台的课程或书籍;写文案公司没人能超过我;商务谈判的经验也还可以……

    我觉得我雇几个技术和设计,弄两个助理,这事儿就完全可以解决,为什么要找合伙人呢?

    后来我发现,这事儿没这么简单啊,你是都能干,但你只有24小时,都你干,你行么?结果证明,非常疲累,导致有些事情兼顾不过来了,于是原本能做80分的事情只能50分草草了事。

    此外就是如果你是“白丁”起步,那么你的资源再强也是有限的,你需要引入合伙人或能够为你提供资源的战略投资人或强大的爸爸。没有员工会跟你共享资源,他们只会从你身上拿平台资源,只有跟你风险共担的人,才会尽自己所能把资源贡献出来。

    所以如果你是白丁创业,一定要把你认为能帮到你的人先圈进来,合伙人多几个也没事,很多伟大的企业创立之初都有超过5个7个合伙人,比如阿里、小米等,这很正常,大家资源一凑,起步就容易很多。至于股份,创业最大的问题是死亡,而不是分钱少,等你一次创业成功,有的是机会在下一次中拿到足够多的利益,所以不要去计较,先要让大家在这次创业中认识你。

    那如果一开始圈不进合适的人呢?也没关系,但一定要边做边物色边圈,你得有这个意识,不能自己一个人开始了就闷头往下做,这样瓶颈期会来得很快。

    我属于罗永浩口中的“产品经理型”创业者,至今蚂蚁私塾的每一个设计细节都是我敲出来的,甚至是每个按钮四个角的弧度,都需要我反复修正。

    我这样的人是属于天生的改变狂,就是看到不爽的设计就想自己捣鼓一番告诉大家这样才对。

    这种人从好的方面来看,有工匠精神;从不好的方面来看,撑死就一个产品经理。

    一款产品的成功需要很多很多的环节配合,不是你产品抠得不错就能成的,而这样的人由于别的环节都马马虎虎,于是就更容易没有长性——看到这个产品被自己改变了,很高兴,尽管它还未在市面上引起成功,但孤芳自赏也是可以的,同时不肯承认自己别处的能力有限,转而用关注其他事作为替代,比如突然又看到别的东西,又想去纠正和改变一番。

    这就让我兼着做的东西越来越多,最后分散了精力。

    你会发现蚂蚁私塾有一段时间我想去“蔡垒磊”化,比如解读引入了别人的,但后来发现并不成功,因为把关的人能力不够,最终导致了质量的大幅下降。去“蔡垒磊”化的方向是对的,但我的目的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精力不足,这就不对。

    这是有很大区别的,如果我刻意去自己化,但精力还是有,那么我可以亲自把关所有的解读书籍;而我为了缓解精力不足,就等于把东西交给人家打理,这在初创的时候肯定是要完蛋的,所以大家看到我2020年又回归自己解读了。

    而我的其他东西,砍的砍,丢的丢,能交给合伙人负责的就交给合伙人负责,大家都专注负责自己的一块,精力聚合,权责明确,目前看来效果不错。

    所以创业就一定要精力聚合,先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再去管下一件。

    创业接触到了用户以后,你会听到用户的各种声音。

    创业者当然应该倾听用户的声音,但用户的需求是千奇百怪的,如果一个人不能够守住自己,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,就会被杂音扰乱了方向。全国有几亿人试图教张小龙怎么做微信,听谁的?

    每个创业者都必须时时刻刻问自己:

    1.用户提的是他自己的个性需求还是共性需求?

    2.你做的究竟是什么?

    一家鱼档,由于几个用户说要酱油,就去附带卖酱油;又有几个用户说顺便拿点葱多好,又开始附带卖葱,这就是典型的不知道自己是什么,当人家问起来买鱼去哪里时,鱼档的标签不见了,非常得不偿失。

    每个创业者都希望当别人说起什么时,自己就能提供恰到好处的服务,但人的需求是极度个性化的,而你要提供什么服务?

    这句话建议读三遍:

    取你想服务的那部分用户共性需求的最大公约数。

    这个过程是很困难的,你必须清楚地知道你真正要做的是什么,然后砍掉那些你很看好的、你付出了心力去搭建的、你认为可以满足到一小撮人需求的项目和功能模块。

    这就是减法。创业者只有经历过减法的过程,才是真正又上了一个层次。

    创业处处是诱惑,创业处处是陷阱。

    有几个平台,一开始都是以“精品”标签打天下,但现在完全不是了。

    这几个平台,看起来体量大了数倍,但其实已经变得不伦不类,走向了崩溃的边缘。名气尽管大到家喻户晓,但真实情况,恐怕只有创始人自己知道。

    如果你提供的是精品服务,那么就千万不能忘记你的使命;如果你提供的是廉价服务,那么也不能忘记你的使命。

    某平台之前的咖全是头部,非头部不要,所以它推出的东西大家会无脑买单,甚至溢价买单。看起来它的用户购买力很强,但其实是“信任”变现——我在这个平台买的所有东西都不需要犹豫和筛选,这就可以溢价——大家在乎的不是多花几百块钱,而是多花了几百块钱却没有用。只要有用,再多花几百也是可以的。

    可是头部毕竟是有限的,接着诱惑来了,某些腰部但流量也不小的咖,你要不要?

    这就是赤裸裸的诱惑啊,平台生存靠什么?用户,给你送用户你要吗?只要你点个头,就几万几万地送,你是创业者你不动心吗?

    所以那些做精品的平台几乎都点头了,是,用户数开始暴涨,但你会发现,用户粘性渐渐消失了,比如我,这几个平台就再也不打开了。

    为什么?信任没了。尽管你家喻户晓了,但你为了多卖东西多开店,在你的货里掺了水,于是你再也不可能做品牌溢价。这时候你才会发现:哦,原来用户的实际购买力这么低,是信任在价值上做了加法,并不是我的用户特别优质。

    这些“大平台”现在差不多都成了空壳,你说创业成功吧?已经挺成功的了,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,失败就在不远处板上钉钉,只是苟延残喘罢了。

    这种看着泰坦尼克沉没却什么也做不了的感觉,非常糟糕。

    互联网思维是很好的,很多年轻人从互联网时代成长过来,做事情的思维也很开阔,但往往一知半解,以为互联网就是免费,于是上来就以亏钱为目标。

    要做免费有三个条件:

    1.免费增加的规模*单个用户价值>不免费的营收;

    2.你得找到一个好爸爸;

    3.你不是不能做盈利,而是由于1,所以暂时不想盈利。

    很多人把“免费”当成是互联网思维,这是天大的误解,所谓互联网思维其实依然逃不出“性价比”思维,只不过在资本的支撑下,资金周转的周期可以拉得更长而已。

    对于没有爸爸,又不满足条件1的创业者来说,养活自己才是当务之急。

    创业是一次长跑,谁也不知道风什么时候来,没有盈利只会更脆弱,比如此次的疫情,就让很多人下了牌桌。下了桌,你就结束了,风来不来也跟你没关系了。

    每一个创业者都有一番雄心壮志,希望自己管理几百人的团队,最终公司走向上市,这几乎是大多数创业者的终极目标。

    所以公司在资金充裕的时候,很多创业者就会盲目乐观,以致于扩张过快,在黑天鹅事件到来时彻底歇菜。

    我曾经就拥有几乎百人团队,公司每一天支出好几万,所以我都不敢出去旅行,甚至不敢出差,因为我说过我是一个保姆型的创业者,如果找我确认东西不及时,多拖个一天我才确认完,几万没了,那我出去旅游什么?可能吃个饭,南极的费用都出去了。

    这对于我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健康的状态,在认真反思之后,我砍了几乎过半的人员,轻装上阵。

    我把这个过程比作修建树木的枝桠,我们都学过生物课,知道为什么要修剪。创业团队也是一样,如果你的目标是这家公司本身,那么它的健康状态就是最优先的事情,既然前面犯了错,有错就要认,认了就要改。

    如果你定了创业领域,还没定创业方向,我会建议你先围绕人家巨头的框架,在人家的地盘上去做点价值增量,而不是重新去开疆拓土。

    相较于后者,前者更能让你滋润,活下来的概率也会大得多。

    刚刚说到优化的事儿,其实这个事情本身也是一个大坑。

    我自己感同深受的一点是确实在一开始张不开嘴,过程非常地天人交战,很煎熬。

    你想,这帮人好好地在工作,根本没做错什么,是你自己的战略出了问题,他们由于信了你的规划,可能有一些还是被你挖进来的,有些甚至是高级管理,你突然说这个事情我想错了,所以你得走,这是有心理包袱的。

    所以有一段时间我一拖再拖,今天拖明天,明天拖后天,我告诉自己,我养得起他们。你看,我在教大家不要骗自己的时候,我遇到为难的事情时也会骗自己,所以这是人性,不要觉得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错。

    但最后理性克服了人性:我养得起不代表我要养,我创业的目的是什么?如果是为了背负更多人的家庭,我可以把钱直接送给他们做慈善。这不是我想要的。

    后来我就改了这个毛病,决定要优化的,马上就提。产品的推广经费掐得这么紧,这些钱却心安理得地浪费,显然是在为自己的人性弱点买单。

    提完以后你会发现其实也没什么。我们都把自己想得太重要了,你觉得自己好像掌握着别人的饭碗,但对人家来说,可能很快就能找到新的工作,根本没有太大影响。

    所以创业者一定要克服这个心魔,你越早修剪跟你的目标已然不符的枝桠,就越是对每一个正在同一方向上产生“有效劳动”的人负责。

    我并不算是一个轻视关系的人,我对于人脉关系一直还算重视,但饶是如此,还是不够重视。

    如果完全闷头做事是0,天天维系和结识各种关系是1,那么我肯定是更靠近0这一端的。

    我曾经以为我在这个领域的上下游是有不错的关系的,但后来发现不是,因为原本我是一个KOL、作家、投资人,我通常都是价值提供方,都是别人有求于我,我并不觉得我需要刻意去维系某些关系,反正关系也都还不错。

    但现在我是一个创业者,当我主动去接触对方时,这个场景是完全不一样的,所以这一块之前是完全不够的。当后面补上来之后,发现有些之前比较吃力的地方,原来我有朋友是关键人,直接一键就能解决,我对于朋友的关心和了解真是太少了。

    关系和你的成就是相辅相成的,当你创业做得越好时,关系就会更多更上乘,此时你稍稍用力,就能让你的成就更上一层楼;而当你的成就更上一层楼时,你维系关系会更轻松,也会发散出更多的关系。

  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,有些人就适合做研究工作,比如我,我可以闷头做上几个月的细节;也有一些人适合做“外交”工作,比如我的某些朋友,在我这个领域你不管说个谁,他差不多都能给你找来。

    但作为创业者,你没的选择,你必须在这两者取得平衡,无论你原本是哪一种人,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创业了,你就得逼自己成为一种新的人。

    除非参考2,把那个跟你互补的人圈进来。

    以上坑都是我亲身经历,这些坑给我带来了百万千万的损失,希望在此可以给你带来一点避坑的价值。

  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  蔡垒磊:著有畅销书《认知突围》、《爱情的逻辑》,2017亚马逊年度新锐作家、中信最受欢迎作者,2020年当当影响力作家,社群读书APP【蚂蚁私塾】创始人。

    视频号:蔡垒磊

    公众号:请辩

    微博:@蔡垒磊

     
    关键词: sdf
    (文/147小编)
    打赏
    免责声明
    • 
    本文为147小编原创作品,作者: 147小编。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:https://www.lsoos.cn/news/show-9018.html 。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,请读者仅做参考,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、触犯法律的内容,一经发现,立即删除,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。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1446318413@qq.com。
    0相关评论
     

    (c)2016-2023联首网-孪生数字城市企业网-元宇宙企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

    浙ICP备11030581号-1 浙公网安备33011002014638号